抓疏解
新航程·环境提升:南锣鼓巷的新鲜事儿
文章来源:北京日报    作者: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7-02-20
238

庄宝、李淑兰、冀红三位老人穿过人流向街口走去。那里,粉刷一新的南锣鼓巷牌楼自然是合影的首选背景。

他们不是游客,是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。如今要分开了,合影留个念想。

庄宝今年60整,打小儿在南锣长大,在这儿娶妻生子,在这儿送走老人,现在自己也成了老人。即便对这地界儿了如指掌,近来的几件事也让他觉着新鲜。

头一桩,南锣鼓巷给自己摘了牌。

“前些年这里连办文化节带搞活动,告诉游客不到南锣鼓巷,白来北京一趟。这么着搞了几年,真火了,火大发了。”确如庄宝所言,火了的南锣鼓巷高峰时日均客流量已达10万人次。

想红火就得靠人气,按说这10万人次是资本,是宝贝。可去年“五一”小长假前,南锣鼓巷竟主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,将旅游团统统拒之门外。

政府部门舍得来这么一招,庄宝连称想不到。东城区旅游委给出的解释是,从景区保护的角度测算,这条长787米、宽8米的老街瞬时承载量上限只有1.7万人。10万人次的流量确实让老街不堪重负,这与保护古都风貌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再说,熙熙攘攘涌进街巷的旅游团,也让住在这儿的居民不堪其扰。这一点,庄宝深有体会,他说就冲这个,也得点个赞。

老街自摘星牌,商户跟着自关店铺。这事听着更新鲜。

去年十月底,南锣鼓巷主街地面重新铺装,街上的200余家商铺紧跟着自行整改。“一照一店一门一牌匾”,原先隔断出的杂七杂八的档口退租的退租,合并的合并。就这样,街内铺面数量从235家减少到154家,门脸外貌也统一成了青砖灰瓦。

李淑兰、冀红老姐俩都瞧出来,原先炸榴莲、炒酸奶、盐酥鸡、臭豆腐等不伦不类的小吃门脸没了,展示内画鼻烟壶、面塑、泥塑等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小店多了。街上的老商户徐岩跟她们聊天时说,这是“自救”。

何出此言?由着油腻腻的烤鱿鱼签子、炸鸡排包装铺天盖地,哪还有点老街的范儿?那样下去南锣的招牌早晚得砸。徐岩的判断,道出了街上一众商户的隐忧。

升级势在必行。徐岩率先把自家店铺腾出来改作民俗文化馆,请来吹糖人、画年画、做翻花儿的老手艺人现场展示,引得孩子们里三层外三层争先围观。在雨儿胡同,徐岩还有家面积很大的店铺,原先想做小吃城,现在也决定改成博物馆。

一路走来,国货印象、老银世家、老北京文玩、手工坊等众多主打文化创意的店铺,都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改头换面高调亮相。老街上之前被埋没的文物“水准点石碑”“万庆当铺”夹杆石等,纷纷亮出身姿。古朴的风貌渐渐回来了,街坊们打心眼儿里高兴。

说话间三人行至街口,站在簇新的牌楼前按下快门,信步于此的游客们成了他们照片里岁月静好的衬托。

老宅前的合影也少不了。拐过南锣鼓巷主街就到了雨儿胡同30号院,李淑兰和庄宝两家人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南房,见不着阳光。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都是两代人住,紧紧巴巴。

终于盼来了申请式搬迁,南锣鼓巷地区662户居民可以按照政策上楼,住上新房、大房。半年前,李淑兰正是由此搬到了离奥森公园不远的城锦苑小区。“南北通透两居室,舒坦多了。”

庄宝家的步伐慢了一些,但今年6月,他也会搬到城锦苑小区和李淑兰再做邻居。30号院里的14户居民,有13户选择了搬迁。截至目前,整个南锣地区已有将近500户提出了搬迁申请,等待着乔迁之喜。

自愿腾退之外,南锣鼓巷也会留住一部分老住户,冀红家就是其中之一。她住雨儿胡同14号院,进了院是宽宽的门道,再往里走绕过葡萄架就来到敞亮的院子当中。原先可不是这样,家家盖小厨房,挤得院子就剩条羊肠小道,“胖点的过来过去都费劲。”冀红说,不久前大伙刚刚把这些违建拆除。

住户自拆违建,在南锣历史上这事也挺新鲜。

原来,随着申请式搬迁启动,南锣老院落的升级改造也拉开序幕,统一规划设计,把高科技的智能生活设施引进来,让老院保持古朴风貌的同时焕发活力,让留下的居民住得舒心。但前提是,得把地方腾出来。这不,搬走的先拆了,留下的跟着也拆了,老院原本的风貌亮了出来。

14号院朱红大门上刻着副门联:履禄绥厚 德义渊闳。“有个游客念起来,一句话俩错字,我从后窗户听得真真儿的,立马跑出来给他纠正。”冀红有着老北京特有的热情好客劲儿,主动邀请这位游客进院子里看看。

让冀红觉得可“显摆”的,还包括居住环境。她家所在的雨儿胡同,还有近旁的福祥、蓑衣、帽儿等六条胡同,都推行了平房物业化管理。过境车辆有人管控,路边花草有人拾掇,街巷卫生有人打扫,连屋檐底下原先凌乱的飞线都收拾整齐,嵌进统一的金属槽里,整洁又美观。

玉河畔,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沿着悠长的胡同缓缓消逝。三位街坊把最后一张合影的地方设在这里。背后,一片古朴又宜居的街巷展露新姿。

以疏解整治促城市提升

京平

从人多车多、环境脏乱、喧嚣浮躁,到严格限流、整体改造、调整布局,主动申请取消3A景区资质后,南锣鼓巷的居住和文化功能逐渐恢复,整体环境明显提升,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充分肯定。首都核心区城市发展道路怎么走?核心区的工作重点是什么?南锣鼓巷的前后变化,值得我们思考。

疏解功能谋发展,这是北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的战略任务。核心城区既是居民聚集区,也是历史文化保护区,如何在疏解中升级,实现可持续发展,关乎城市长远发展,考验城市治理能力。南锣鼓巷的改造实践告诉我们,疏解非首都功能、改善居民生活和保护历史风貌并不矛盾,完全可以统一起来。疏解是手段,以功能减法换空间加法;民生是目的,以环境提升促生活品质;保护是归宿,以和谐宜居承古都神韵,这应当成为首都核心区发展的重要路径。

需要看到,近些年来,随着北京城市发展快速推进,市区特别是核心城区状况正变得日益复杂。漫长的岁月冲洗,人口的大量涌入,功能的高度聚集,不断加剧着城区的负荷,给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很大压力,有些老街区甚至成了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核心城区的疏解,决非粗暴的拆拆建建,也非简单的腾退清人,而是要立足核心功能,着眼和谐宜居,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融合,延续文脉与促进发展的统一。

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,诉说着过去也揭示着未来。历史上的北京城布局严谨、中轴明显、左右对称、层次分明,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。今天的北京城,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盘上谋篇布局,正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快步前进。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,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“金名片”被列为重要任务之一,对城市核心区的修缮改造和功能疏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把城市文脉延续好保护好利用好,让生活于斯、成长于斯的人们有更多获得感,北京发展将拥有更加坚实的基底。

曾有人感叹,“在地球表面上,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,可能就是北京城了。”身处新的发展阶段,我们有自信继续勾勒北京这份独一无二的性格特质,让城市在“疏解功能谋发展”中传承发扬这份伟大!







主办: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
技术支持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