抓疏解 |
2月17日,市政府新闻办说,北京1341家工业企业退出,350家交易市场调整疏解……
回望三年数据我们却发现,北京的GDP增速始终稳健地保持在6.7%,尽管一大批赚钱的行当退出的退出、疏解的疏解。而与此同时,京津冀经济圈共同繁荣已然展现。
怎么做到的?这是很多人的疑问。
面对如此良好格局,一份京津冀发展报告曾说:北京创新驱动特征明显。
不错,这就是“钥匙”,简单到两个字“创新”。
一个不断创新的北京,才能创出新的北京。
首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不断优化、动能持续升级的轨道。三年来,北京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更加突出高端化、服务化、集聚化、融合化、低碳化,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。三年来,坚持疏解和提升一体谋划、统筹推进,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,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,取得了积极进展。
数据 绿色GDP 第三产业贡献率超8成
《法制晚报》(微信ID:fzwb_52165216)记者梳理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数据发现,2016年较2013年,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5098.5亿元。
虽然三年来全市GDP数据略有下降,但第三产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文创产业等带动经济绿色新发展。GDP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,而是有了新的内涵提升和优化的结构。
数据计算发现,2013至2014年,全市第一产业对GDP的“贡献率”都为0,到了2015年甚至为负值。第二产业的“贡献率”也逐年减少。对北京GDP发展贡献最大的第三产业,“贡献率”去年超过8成。
分行业来看,高精尖产业、金融业和文创产业贡献率最大。
“减增控”调结构 引导集约高效发展
梳理三年来的经济发展数据,记者发现,在“减”的方面,通过有序疏解等方式,本市人口调控取得进展,增量增速实现双下降,而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下降,人口向城市发展新区聚集; 在“增”的方面,全市高精尖、文创等产业年收入逐年增加,就业人数大幅提高;在“控”的方面,通过产业升级引导就业结构改善,调控就业人口向高端产业聚集。此外,通过压减燃煤、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方式控污染,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按照高端引领、跨界融合、生态集约、区域协同、改革创新的发展导向,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,引导高端产业功能区集约高效发展,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,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。
解读
“减”是为了更好地“加”
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“瘦身”做减法,主要是舍弃那些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一致、不协调的功能和产业。但是,疏解并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、产业发展。“减”是为了更好地“加”,就是要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“减法”,换取经济结构优化的“加法”,就是要“腾笼换鸟”、“脱胎换骨”,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,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。
该负责人表示,未来,全市还将抓住转变发展方式、调整经济结构不放,瞄准产业高端,加快构建“高精尖”结构。就是要通过有序疏解北京的非优势产业,剥离非首都功能,留下“白菜心”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全市还将实现三产提质增效发展、二产智能精细发展、一产集约优化发展,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,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、与经济发展方式相协调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格局。
数据来源:北京市统计局、北京市环保局官网、16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、北京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