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"两学一做"学习教育>>向榜样学习 >> 正文
 向榜样学习
66.丁秀兰
文章来源:广州市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网    作者: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6-07-26


丁秀兰:清香长留天地间

丁秀兰(1954—2003),女,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、党支部书记等。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、全国抗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。
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门,矗立着一座女性半身雕像:她梳着短发,脸上绽放着笑容,看起来善良、乐观、坚强。她有一个清新的名字——丁秀兰。

作为医生,她冲在抗非第一线

2003年春,非典疫情肆虐京城,严重威胁着首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,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面临着生死考验。急诊科,无疑成为了医院的第一道防线。

针对发烧病人,人民医院安排了4个主检医生,其中丁秀兰负责“发热”门诊,因此也就成了接触发热病人最多的医生。由于病患的不断增多,非典病房很快满员,于是病人都集中在了急诊科,急诊科的非典病人比病房里的还要多,丁秀兰的工作量很大,各方面压力也很大,危险系数也最高。

此时,“发热”几乎成了非典的代名词,人们对这个词的恐慌程度随着非典病毒的传播逐渐加重,一旦有高热病人被送进医院,几乎所有的人都本能地退避三舍。然而,丁秀兰却一如既往地奔波在患者的床前,问诊、查体,一丝不苟。她明知多接触一次发热病人,就多一分被感染的危险,但还是像平时一样,不分白天黑夜,随叫随到,认真询问病情。

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,医生的天职和共产党员的信念支撑着她的整个灵魂。她就这样一天天不停地劳碌着,用她坚定的信念抵御着疲倦,用她共产党员的行为鼓舞着士气。

作为病人,她还是医生

4月中旬的一天晚上,忙碌了一天的丁秀兰没有下班,而是急匆匆地奔向监护病房,那里躺着6名感染了非典病毒的一线护士。丁秀兰仔细地为她们查体,细致到每个人的眼睑和咽部都要认真地检查一遍。然后,她坐下来书写病历。

随后的几天,丁秀兰明显感觉到身体的不适,但繁忙的工作使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。终于有一天,她开完院里的一个非典工作会议回来时,对护士长说了一句“我感觉有些冷”,接着就病倒了。长时间的劳累,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,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、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。

一个熟知丁秀兰的人说:“丁大夫生病是令人痛心的,因为她总是那么善良和蔼。有她在,大家都感觉有主心骨;然而,丁大夫生病又是意料之中的,因为她心里想的都是别人,唯独没有她自己。”

作为病人,她还是医生,是和其他病人站在一起共同抗击病魔的医生。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,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,并详细地记录下自己的患病感受、病情发展情况,希望作为非典的研究资料。为了给危重病人以最有效的治疗,她还不时和有关专家进行电话会诊。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,她举着输液瓶走到病友床前,用一名医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,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。在病房里,丁秀兰总是“批评”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次数太多,每次护士进她的房间时,她总是不停地“撵”他们:“快出去吧,别传染给你们!”

4月22日,丁秀兰病情加重,组织上决定将她转到北京地坛医院治疗。当同事们抬着担架到她床边时,她说:“护士长,你不要拿担架,我自己走,你们躲我远一点。”当时,她的身体已经很虚弱,不停地咳嗽、气喘,每迈一步都非常艰难,最后不得不在同事们的搀扶下上了担架和转院的救护车。住院期间,她担心会传染大家,就用被子把自己的头蒙得死死的。在最后的日子里,她说话已经十分困难了,她还让医护人员转告有病的同事:“用呼吸机时,要多抹石蜡油……”

转到地坛医院的第三天,经专家会诊,丁秀兰确诊为重型非典患者。5月10日,钟南山院士和北医三院、朝阳医院的两名教授亲临指导抢救。次日,来自北京、广东的27名专家再次对她进行会诊。但奇迹并没有发生,5月13日凌晨,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近一个月后,因多脏器衰竭,49岁的丁秀兰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,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。

丁秀兰只是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,面对非典,她镇静自若,从容不迫,有的只是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。她在日常的点滴中,扎扎实实地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和成绩,在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精神的感召下,她像不断吐丝的春蚕,像执着燃烧的蜡烛,在为别人无私付出的同时,也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敬重。

主办: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
技术支持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