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"两学一做"学习教育>>向榜样学习 >> 正文
 向榜样学习
87.吕玉东
文章来源:广州市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网    作者: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6-08-16


吕玉东:监察战线永不退伍的老兵

吕玉东,男,1939年出生,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中共北京市纪委副书记、市监察局局长和市政协常委等。获全国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。

作为一名在纪检监察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兵,吕玉东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。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后,他总是勤于思考,勇于创新,奉献有为,体现出共产党员高尚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。

制度建设敢创新

1987年,学法律出身的吕玉东出任北京市监察局局长。有个朋友听到这个消息,不解地问他:“监察局的工作又清苦又得罪人,你怎么当这个官?”听了这话,吕玉东笑笑说:“既然党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,我就要对党负责任。”从此,他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纪检监察事业上。

20世纪80年代末,老百姓对社会上存在的“官倒”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绝。为此,北京市开展了财税物价大检查,整顿“皮包”公司,并聘请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人士担任特约检查员。

这本是一个临时举措,但勤于思考的吕玉东意识到:破解改革开放新时期监察工作面临的难题,这可能就是一个突破口。于是,他结合监察部的有关精神,带领监察局的同志,翻阅资料,调查研究,起草文件。经过多方论证,1989年7月25日,市监察局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《关于建立北京市特约监察员队伍的请示》,并得到了批准。

1989年11月29日,北京市正式聘任第一批13名特约监察员,这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第一次,对全国的监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,而“特约监察员”这一名词从此载入了历史。

理论探索出成果

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电话走进普通百姓人家。但在当时,由于受指标所限,装一部电话可不容易,甚至要托人走后门。结合监察工作职能,吕玉东提出开展“18000部固定电话会战”专项治理工程,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提高监察效能结合起来。这一专项治理工作收效令人振奋,也让吕玉东进一步思考廉政建设与效能建设相结合的问题。

根据监察部指示精神,吕玉东带领监察局理论小组同志,在昌平培训中心开展集中研究。在研究过程中,同志们发现他脸色很不好,就劝他注意劳逸结合,他却说:“党把这副担子交给我,就要像样地挑起来。到退休前不就还剩那么几年了吗?这时候不干,啥时候干!”他的模范精神感染了大家,经过五天三夜的连续奋战,理论小组撰写了10篇关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监察体系的论文,对北京市行政机关勤政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发挥余热老有所为

2003年3月,吕玉东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,但他认为还应该为党发挥余热,老有所为。

基于对监察事业的热爱和熟悉,他参与了《北京志·监察志》的撰写工作。3年多的时间里,他跑遍了北京相关的部门、单位,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,并结合自身在监察领域的经历和感受,最终和其他同志一起撰写完成了40多万字的《北京志·监察志》。

吕玉东还制订了详细的自学计划,系统学习政治、经济、科学、文化、军事等过去想学而没有时间学的新知识。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,他以身作则,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。凡要求老干部学的,他都尽可能做到先学一步、学深一点。

为进一步坚定机关青年干部的理想信念,他运用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丰厚的文化底蕴,为机关青年读书社团成员做题为“青年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,同心共筑中国梦”的专题讲座,增强大家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热情。

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,他应丰台区太平桥街道精图社区的要求,为社区党员讲“共产党员在社区”的党课、办培训班……他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办实事,同时也对北京市关于退休老党员如何在社区发挥余热,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问题探索、思考着。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,他总结出老干部走进社区的3条基本准则,即重在参与、找准定位、改变对社区的认识。

作为纪检监察战线上的一名老兵,吕玉东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,以对党的忠诚和对监察事业的热爱,推动了北京市监察事业的发展。他退休后,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,继续发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光和热。

主办: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
技术支持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