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协同
创新潮涌
文章来源:北京日报    作者: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6-02-25
238

创新,正在成为引领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。

两年前的初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,科技创新中心被明确为首都核心功能之一。

两年来,北京市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、吸引人才集聚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等途径,实现创新发展新“破局”。

科技领军人才汇聚,科研成果层出不穷,高精尖产业加速集聚…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,为北京注入了无限生机。

1服务国家战略,打造创新高地

72小时,5名核心科研人员。距春节仅有一周,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牵头的科研专家团队攻克了技术难关。他们开发出的试剂,能够成功检测出让人闻之色变的寨卡病毒。

在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超过7%的强力推动下,京东方去年实现了全球业内专利申请量、产品首发覆盖率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占有率等五个“世界第一”。

美国东部,在素有“计算机视觉奥林匹克”之称的图像识别国际大赛上,接连击败谷歌、微软、三星等国际巨头成为中国企业中首个问鼎的,是一家来自北京的高科技企业“商汤科技”。

科研水平、高端经济结构、创新辐射、国际资本吸附……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,北京都已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关键枢纽,实现着从“跟跑”,向“并跑”甚至“领跑”的转变。

创新成果丰硕,经济发展蔚然。去年,北京经济增长中七成来自“高精尖”。当然,受益的不止一个城市,2014年,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,其中50%以上的北京技术辐射到京外省市。

向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进发,是总书记对北京的期盼。

作为首都,北京有基础、有条件,更有责任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方面作出更大担当。

北京有实力——2016新年伊始,“国家科技奖”大榜揭晓,北京市共有71个项目获奖,占授奖总数连续四年超三成。

北京有契机—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,催生了“互联网+”“分享经济”“智能制造”等新理念、新业态。北京积蓄着在互联网产业的优势,孕育着时不我待的历史机遇。

北京更有决心——重任在肩,不敢懈怠。在总书记视察北京的第二天,市委书记郭金龙立刻主持会议,传达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。市领导又先后十余次带队深入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专题调研,部署科技改革创新重点任务。

紧接着,北京将天津、河北等地的十余位市长、书记请上了门,与数十家中关村顶尖创新企业进行座谈。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紧锣密鼓。

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天津河北12家国家级开发区,创建了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创新发展联盟。在服务企业升级发展、产业合作方面,建立政府与政府间、政府与企业间、企业与企业间的政策、资源交流共享平台,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在合作区域优化布局。

以科技创新为纽,北京自身的转型升级也步伐渐频。

曾经孕育了国内电子科技浪潮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,云集各路散商的电子大卖场,一个个变身创新集聚街区。未来3到5年,“中关村创业大街”模式,将成为主导性的新业态。

亦庄关停消费类电子终端组装企业3家,腾退用地420亩,聚焦填补国内产业和技术空白,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,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、产品升级,以新产品、新技术抢占市场。

2016年1月底,北京“十三五”规划经市人大审议通过,其中“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”单独成篇,成为北京下一个五年最重要的一项任务。

2破除障碍藩篱,释放创新活力

每向前走动一步,步履之间产生的动能都被纳米发电技术汇集起来进行发电。一片外形好似塑料纸的薄膜,通电后可以当扬声器,也可以当显示屏。

2014年金秋,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走出红墙。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创新课”搬到了北京中关村。这些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,正是国家领导人在此次集体学习中看到的一部分成果。

成就让人充盈欣喜,更激人奋勇前进。

“不能等待、不能观望、不能懈怠”,这次集体学习后,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“不能”来描述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紧迫性。

北京历来是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奇迹高地。在这里,20年造就联想,10年成就新浪,6年培育了百度,5年催生了小米;在这里,云终端网络计算机、抗甲流疫苗、抗癌新药不断涌现;在这里,信息产业、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不断酝酿……

而当北京进一步直视未来,一个个关键领域靠什么继续突破?

“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。”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,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指明了方向。

历史的重任,又一次落在了中关村肩上。

体制创新试验田、人才“软口岸”、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高地……多年来,中关村在全国高新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多重角色。集技术领先与制度先行于一身,中关村同时具备激发市场活力与政府创新管理的双重可能。

而今,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中关村再次成为北京打破体制束缚围墙、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突破口。

在涉及中央事权方面,中关村推动完善国务院支持的“1+6”政策,在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、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延期缴纳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。

在涉及地方事权方面,中关村推动出台十余项市级创新政策,包括“京校十条”、“京科九条”、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的意见,进一步打破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束缚。

成果立竿见影。

“京校十条”在北京市属高校迅速落地,允许教师兼职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“象牙塔”里的创新活力释放出来了。

“京科九条”公布,全面盘活人、财、物,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,“原地踏步”的科研成果“转”起来了。

中关村依托高校院所建立起155家开放实验室,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从封闭变为共享,沉睡的科研设备醒过来了。

《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(课题)经费管理办法》发布,让好钢更好地用在刀刃上,科技经费投入“重物轻人”的现象缓解了。

思想是行动的先导。而一场打破传统思想模子、创新政府管理理念的改革早已在北京开动。

总书记视察北京不到一周,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发出了北京首张新版营业执照,执照主人是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王世栋。公司注册程序的人性化,让大学生刚刚起步的创业征程扯直了风帆。

生物医药科学家们不用在试剂进口流程上困坐愁城了,首个“一站式”生物试剂进出口中心将为他们解决诸多后顾之忧。

愈发恢宏、愈发彻底的改革创新仍在酝酿。

2015年10月,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》出台,每个细分领域的重点任务,都白纸黑字列出了具体的牵头单位、相关责任单位,甚至最终的完成时限。

一个个束缚活力的“框框”将被各个击破。

3营造创新环境,广聚天下英才

颐和园边,三年前的豪华私人会所,如今让位给了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创业者。古风浓郁的亭台楼阁里,正在进行一项全球最前沿科技的研发——人工智能。从谷歌眼镜核心研发岗位辞职,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赵勇选择回国创办“格灵深瞳”。

“一个中国农民最多只能养活4名国人,为什么美国可以做到一个农民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?”带着全球领先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诸多思虑,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放弃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身份,回国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。

戴上一个个橡皮擦大小的无线传感器,动作演员旋转、跳跃、跑动,甚至任何一个轻微摆动,平板电脑上就能实时显示出他的动态3D图像。刘昊扬在美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创业,如今他带头研发的动作捕捉技术,已经在好莱坞制作团队里大行其道。

赵勇、邓兴旺、刘昊扬这样的顶尖科学家,如铁遇磁石般向北京涌来。在全国“千人计划”中,北京人才独占鳌头。

人才到哪里创新创业,就个人而言只是一次人生选择,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,却是生死攸关的资源竞争。

在生物医药产业有突出贡献、曾研发中国首支非典疫苗的“中专生”尹卫东当上了教授。在中关村,只要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、得到业界专家同行的认可,高端人才就可能跳过文凭限制,不须着书立说,直接“坐电梯”晋升职称。

为了更有力地吸引人才,北京的相关利好一个接着一个:“重大项目布局”政策落地,支持高端领军人才转化重大创新项目;“科技经费使用”政策落地,北京所有科研项目纳入改革试点范围;新的人才管理制度出台,科学家不用“跑经费”,不必为生活琐事烦心,集中精力搞学术;还有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、股权激励等十多项特殊政策,在国家部委和中关村的共同努力下鱼贯而出,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。

改革,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

近日,北京市又启动了一项崭新的顶尖人才引进计划——清华、北大、人大等13所顶尖高校负责人从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手中接过了“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”铜牌。北京财政将以5年为一周期,每年给予他们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,其中七成要用于国际创新人才的聘用、国内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。

立足全国,放眼全球。坐落于美国硅谷核心地带的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,正在全球范围积蓄新的人才力量。一只由政府推动,国有资本、社会资本和顶尖科学家共同打造的新兴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成立,目标就是“投资人才、投资未来”。

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。从北美到欧洲,从日韩到以色列,类似的中关村境外创新平台迅速崛起,瞄准尖端技术,全球引才。

聚人才者得天下。

今天,全国40%的“两院”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、工程师云集在北京,奋力攀登自主创新的科技高峰;全国1/5的“千人计划”入选者汇聚在北京,集成创新全球前沿技术成果;1万名外籍人才和2万名海外留学人才荟萃在北京,聚集了全球的信息流、技术流、资本流……

4共培双创热土,投身时代洪流

截至2015年底,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,比2010年底翻了一番还多。

彰显北京国际创新枢纽地位的大事近年频频发生。背后,是北京企业不断增强的国际话语权。

技术创新多牛,国际地位多高,关键还得看创新创业环境有多好。

营造创新环境,决非政府大包大揽。习总书记指出,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、人民要求、市场需求相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。

据此,北京市各级政府充分调动社会、市场资源积极性,共培双创热土。

“下午2点,12楼会议室,前沿技术项目培育会。”在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处工作人员的记事本上,每隔一两个星期,就会有这么一场会议。几年前,“培育会”的名字还叫“认定会”,请几位业界专家上门进行评审,项目经过政府部门认定后,就有可能获得一笔资金扶持。

现在,“认定会”改成了“培育会”。参会人士增加了投资人、企业代表。会议热点也从“这个项目该不该资助”、“资助多少”,逐渐变成了“这个项目还需要哪些服务”。

变化的背后,是近年来政府思路的转变——对人才、项目的吸引,不再是“插花”式的给政策、给资金,而是鼓励市场化平台对优质资源、服务的聚集,为一颗颗创新创业的种子“培土”。

科技资本慧眼识才,创新人才“寻味”而来,北京就为吸引科技资本创造条件。

去年下半年,一只由国有资本出资引导的“天使母基金”在中关村正式发布。首期3亿元的资金,预计将撬动20亿到30亿元社会资本进入,支撑创业者早期融资。

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满足高精尖产业资金需求,由亦国投母基金发起设立产业基金40余只,总规模超过2400亿元,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平台。

引资、引才、更引智。北京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,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。

2014年6月,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正式改造成中关村创业大街,联想之星、天使汇等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入驻。

当全国孵化器建设还以盖了多少楼为指标来衡量时,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一个个服务机构为样本,以“新服务”建起了一批帮助创业者圆梦的“梦工厂”。

40家创业服务机构、700个入孵创业团队、上百家海外创业团队、2500余家合作投资机构、18.75亿元融资额……今年春节前夕,开街一年半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交出了精彩答卷。而在未来的规划中,这条街将延伸至数公里长。

这股创新力量,正在以燎原之势,辐射全城。

西郊汽配城,昔日“轮胎”、“电瓶”等花花绿绿的招牌悉数摘下。不久后,这里将被无人机、远程定位等高精尖军民融合技术展示区取代。

狭长幽深的东城胡同,在政府引导、多主体参与的模式下,在尊重历史遗存的同时,长出了创意工厂的创新种子。

亦庄设立京津冀全球路演中心,吸引知名投资机构100余家,推介项目800余个,参加人数超万人。

通州的高科技种业吸引海内外企业入驻,房山的高端制造渐成气候……创新环境枝繁叶茂,创业热情激荡鼓生。

从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,到一世辛劳的白发老人,从勤劳奋斗的草根一族,到身经百战的商界精英……都投身融入到这场创新创业的时代洪流,成为其中炫目的浪花。







主办: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
技术支持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